理性看待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发布时间:2009/12/11 9:17:29 点击数:
导读: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几乎没有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1979年以来,FDI流入稳步增长,在90年代进入了高峰期。1990年中国吸收的FDI占同期全球FDI…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几乎没有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1979年以来,FDI流入稳步增长,在90年代进入了高峰期。1990年中国吸收的FDI占同期全球FDI的比重为2.2%,1994年这一比例高达13.5%,此后有所下降,但1990-1999年期间中国实际吸引的FDI占同期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8.1%,这一水平明显高于中国GDP和进出口在全球的比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截止2004年底,中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4196个,合同外资1098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5479亿美元。中国在2002年就以引进527亿美元FDI的骄人业绩,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吸引FDI最多的国家。与外商直接投资的高速流入相对应的是中国快速增长的进出口总额和经济增长。因此,深入探讨外资流入与中国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显然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出增长的基本因素,外国投资一方面通过直接形成资本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提升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渠道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国内外已有的大量经验表明,在经济日益全球化情况下,外商投资已经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流入的FDI不断攀升,2004年FDI达到606亿美元,是1983年FDI的85倍。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83年的5787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4年的136515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3倍。可见,外资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同向关系。

    二、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初步探讨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Y=AF(K,L)=AKαLβ,其中Y表示产出,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K和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力,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因此,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途径实际上就是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A以及资本K和劳动力L的影响。我们把对资本K和劳动力L的影响看成直接效应,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看成是间接效应。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认为包括诸如制度变迁、技术进步、资源优化、结构调整等一切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又无法直接表现为资本和劳动力上的因素。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成果已有很多,归纳起来,外商直接投资不外乎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发挥作用。

    (一)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江锦凡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1.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在中国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比重在1990年仅为2.28%,但在2004年该占比高达39.37%,占到了全国工业产值的3/1还多。外商投资企业已逐步成为中国工业产出重要来源。

    2.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消费、投资、出口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三个基本需求因素,长期以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80年代以来,中国总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率一直保持在25%-35%左右。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外资本流入,直接参与国内资本的形成,通过投资拉动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外商直接投资最直接的,也是最明显的作用。

    3.外商直接投资是导致中国进出口快速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在1986年仅为5.82亿美元,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在1986年仅为1.88%,而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则上升为1699.37亿美元,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高达52.2%,这意味着现在中国出口额的一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贡献的。利用外资对中国出口的带动作用除了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快速增长外,还表现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推动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升级。1985-2000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市场份额从1.6%提高到6.1%,这种市场份额的增加主要建立在技术密集型产品市场份额增加的基础上,具体来说,中、高档技术产品的市场份额均从0.4%增加到6%,低技术产品市场份额则从4.5%上升到18.7%,初级产品的市场份额基本未变。同期,在中国出口产品的市场结构方面,初级产品和资源加工型产品由48.6%下降为11.6%,技术密集型产品从50%上升为87.1%,其中高科技产品从2.6%增加到22.4%。

    4.外商直接投资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增加了中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750万人,年均增加46万人,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7.6%。如果将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外资企业有关的配套加工、服务等活动、以及参与利用国外贷款和援助项目的劳务人员计算在内,利用外资大约解决了中国2500万人的就业问题。

    (二)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

    江锦凡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外商直接投资的连锁效应和示范与牵动效应,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形成。其中产业连锁效应主要表现为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带动产业前后辅助性投资而对中国产生投资乘数效应。所谓前向辅助性投资通常来自外资企业所需的中间产品的中国供应商,当外资企业需要在中国当地采购时,通过购买当地生产的商品和劳务,与上游企业建立起前向的产业连锁关系,外资企业对当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相关产业进行相应的辅助性投资。而所谓后向辅助性投资来自外资企业产品的中国经销商和其它服务商,当外资企业为了拓展市场渠道而选择当地企业做分销商,或者其产品作为中间产品被当地企业购买时,又与下游企业建立起后向的产业连锁关系。示范与牵动效应主要表现在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而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中国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内企业投资量增加。

    2.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提升作用,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但这一转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导致产业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投资结构转变、消费结构提升、进出口结构的转变等,其中外资流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90年代,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商直接投资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外溢效应。技术进步是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它能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在效率,包括有形的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产业资本质量的改进、管理技术、生产技术等的提高。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和研究与开发(R&D)资本的生产,其中人力资本以劳动者为载体,体现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软技术部分,R&D资本则以生产中的实物资本为载体,体现了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品的技术水平,它构成了技术进步的硬技术部分。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也应该通过人力资本和R&D资本这两个渠道实现。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主要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雇员的各种培训,以及中国雇员在外资企业工作期间积累的技能和经验。外国直接投资对R&D资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技术扩散效应,二是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的中国公司竞争时,可能促使当地公司为了不在竞争中处于逆势,增加研发投入。

    4.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度变迁的影响效应。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为产权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分配制度的变化、对外开放度的提高等四个方面。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也相应加深。1979-1986年,中国试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四个经济特区;1987-1991年扩大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1992年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此外,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由外资企业带来的合理完善的制度要素与制度特征,必然被中国政府和国内企业模仿和学习,从而使中国的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发生变化。此外,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发达的市场化经济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必须改善中国的市场环境,从而导致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

    三、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入剖析

    前面分析主要偏重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宏观层面的分析,或者说是主要基于所谓的“双缺口”模型和发展主义理论,缺乏对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本质特征以及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真实现状和真正源泉的深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忽视了外商直接投资可能给东道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的分析。国内一些经济学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些问题,并给出了较好的建议,本文在此给予综述,从而有利于更加全面和辩证地看待、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一,宋泓指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产业资本,其本质体现在“流水”一样不间断的运动中,而且永远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肢解开的资本或技术并不能代表外商直接投资本身。同样,跨国公司永远只是一个追求私利的企业,绝非“救世主”。另外,把跨国公司带入的资源资本、外汇、技术、管理技巧等及其外商直接投资活动看成与中国经济发展完全互补,也具有片面性。这种“互补”关系只在完全依附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较小的东道国存在,因为在那里跨国公司是主角,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本身就构成当地的产业资本循环体系。但是,对于不完全依附跨国公司的发展中大国,这种关系却不成立。长远地看,外商直接投资的介入只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手段。[3]

    第二,沈坤荣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始终没有改善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后的状况,技术依赖情况严重,尚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信息产业的核心部件和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多数工业产品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随着后WTO时代经济整体环境的变化,“市场换技术”战略越来越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的再检讨和必要的调整。[4]

    第三,王允贵认为,从整体上看,中国出口过度集中于技术含量低、偏重劳动密集型工序的产品“篮子”。外商独资企业加入出口阵营,只是把低端产品规模做大,与它们庞大的出口规模相比,它们对中国出口结构高端化的贡献极其有限。另外,由于外商独资企业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大出依赖于大进,与国内产业关联十分有限。这种形式的出口只是国外成熟技术与国内廉价劳动力的简单组合,是国外夕阳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工序国际转移的结果,这种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与中国国内生产要素供求联系很少(劳动力要素除外),与国内相关和支援产业联系更是有限,是一种典型的“飞地”经济或“孤岛”经济。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产业链是断开的,甚至在某些地区完全是“两层皮”,外商独资企业生产和出口的产品,从质量到品种多样化都远远高于内资企业。因此,外商独资企业出口竞争力并不等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本土企业的竞争力。[5]

    第四,王允贵还指出,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源于庞大的贸易顺差,贸易顺差主要又源于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主要来自外商独资企业。因此,只要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不减,规模不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不变,则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会一直积累下去,直至遭到国外强大政治压力和猛烈的贸易制裁,最终不得不通过大幅度升值的方式释放能量,而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破坏力将是长期、深刻、甚至无法估量的。[6]

    第五,沈坤荣指出,近10年来,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品牌、规模、全球营销渠道等优势,在中国经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轻工日化、软件、感光材料、电脑、手机、轮胎等行业进行强势扩张,已经影响到国内企业充分、自由、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7]

    综上所述,本文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给出两条建议。

    第一,应该把促进国内企业和产业发展作为中国引进外资的标准。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应以培育、促进民族企业成长、壮大为核心,放宽或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因此。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入应以不损害中国企业成长为前提,跨国公司只是促进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配角。超越了这些限度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将会遏制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即资源比较优势)的发挥,并会损害自立发展的根基(即中国本土企业)。反之,如果外商直接投资介入适度,跨国公司还会促进中国企业的成长和经济自立目标的实现。[8]

    第二,建议修订利用外资的产业政策,从技术扩散程度、与国内产业的关联程度、控股比例入手,适度控制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修订中国原产地规则,提高原产地认定标准,降低外商独资企业出口产品的“中国制造”比例,从而减少国际贸易磨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9]

    总之,吸引外资必须更加注重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与提高国内本土企业竞争力、与体制创新等相结合,决不能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吸引外资。

    参考文献:

   [1][2] 江锦凡.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2004,(1):5-8.

   [3][8] 宋泓.引进外资与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2005,(1-2):19-21.

   [4][7] 沈坤荣.外资流入的影响因素与外溢效应[J].国际经济评论,2005,(1-2):26-27.

   [5][6][9] 王允贵.外商直接投资、外汇收支顺差与人民币升值压力[J].管理世界,2003,(11):38-41.

上一篇: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开始“升级换代”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利远大于弊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