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案例与企业各自的算盘

  发布时间:2009/10/21 22:20:05 点击数:
导读:外资并购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事实上,如果以1995年北旅股份开外资并购先河至今,上市公司中的外资并购已走过了8年时间。尽管最终以外资黯然退出北旅股份而告终,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形成的案例,至今也是值…

外资并购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事实上,如果以1995年北旅股份开外资并购先河至今,上市公司中的外资并购已走过了8年时间。尽管最终以外资黯然退出北旅股份而告终,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形成的案例,至今也是值得回味的。
  
   1995年,参与北旅股份案例的是日本五十铃株式会社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而江铃汽车的合作方则是福特公司。外资方都将目光瞄准了上市公司股权。但是,首度在证券市场亮相的外资并购并非一帆风顺。1995年9月23日国务院发布暂停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的通知,使悄然兴起的外资并购戛然而止。而北旅股份在引入外资方后,公司业绩并没有大的改观。其后,上市公司连续亏损,外资方则黯然退出。
  
   这给市场提了个醒:外资并购不都是“馅饼”,很多上市公司把外资并购当作了提升业绩的救命稻草。外资并购虽然能够有效改变一些上市公司的面貌和业绩,但外资并购并不能一蹴而就。对外方来说,他们更讲求资金的运行成本和收益。
  
   在此后的几年间,外资并购领域拓展至电子制造、玻璃、橡胶、食品等行业。控股模式也在不断变化,甚至为争第一大股东位置而使得外资并购充满“火药味”。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上市公司参与外资并购更多地带有积极改善经营的目的,而外资方进入上市公司一方面仍然有战略性的考虑;另一方面,外资方通过并购直接切入国内市场的目的更加明确。
  
   比如,青岛啤酒与美国著名啤酒酿造商AB公司的并购案例。今年4月,青啤公司与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A-B公司举行定向可转换债券交割仪式,仅这笔交易让青啤“落袋”近十亿元。青啤老总金志国诠释青啤的 “妙招”:“我们把最大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最大的合作伙伴。”进军国际市场,建设自己的市场网络,青啤可以“借力打力”。 而A-B公司的经营管理等无形资本通过“战略联盟”输入青啤体内,青啤借此向国际大公司迈进。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与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的合作,看中的就是中国巨大的市场,而且增长高速。
  
   而被誉为《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公布后,外资并购民企第一案的索尼并购索贝案也已成事实。今年5月索尼以1800万美元购得成都索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67%的股权,成为索贝公司第一大股东。索尼并购索贝,显然与索尼图谋中国广电市场的企图密不可分。
  
   索贝原本是与国内另外一家做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而索尼的“插足”使他们之间的“姻缘”最终被拆散。索尼(中国)公司尽管称其不知情,但其意图非常明显,主要就是为了其在华发展广电设备业务的战略需要。
  
   同时,对索贝而言也不吃亏,可以通过与索尼公司深层的合作,“将索贝的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实现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梦想”。这也许是一条捷径。
  
   这都是同行业之间的生意,而另有一种互不相干的企业之间也做起生意来。比如做IT产品的企业和中国的家电制造企业合作,实行贴牌生产,从而向另外一个行业发展,走跟原来的产业发展完全不相关的模式。摩托罗拉和东芝都有这样的举动。
  
   株式会社东芝中国总代表、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平田信正举了他们的在中国市场上并购的成功的案例。他们在中国的策略基本是在国内找一些非常强的伙伴,以双赢作为基础,双方走到一起运作合资企业。比如生产空调公司的美的合资。起初并不是和美的合作,而是和另一家公司合资,东芝占60%,合资公司在东芝控股情况下开始运作。而美的公司为扩大规模,把中方40%的股权买走。并在合资后不久,美的再收购东芝20%股份,现在发展非常顺利。
  
   有了青啤与A-B公司的合作,有了索尼购并索贝等等的案例,可以肯定的说彼此都有自己的算盘。
  
   平田信正说:“美的空调在国内做得很好,通过用东芝的压缩机之后,质量达到更高的台阶,自己的工厂规模也将扩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资企业双方要用强项去做才能做好,如果一家是强项,这样是达不到完美境界的。”
  
   他说,从全球性的规模来看,投资兼并将成为主流,在发达国家,80%的投资都是通过合并实现的。就像美国企业,随时把开发出来的新技术和产品,利用这种方式换成现金,之后可以投到下一个产品的生产开发过程,整个产业才会达到非常好的循环。
  
   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张总裁就并购的方式和路线发表评论说,天下没有标准模式,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活一百年,甚至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活十年,全世界著名的大公司,活过一百年的“老妖怪”实际上不多了。自己没有核心竞争力,去买别人的核心竞争力,比较容易进入市场。“国内很多企业到国外买品牌,如TCL在德国买施奈德,有好几家都这样做了,这是很聪明的方法。

上一篇:商务部官员详解“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 下一篇:商务部:外资并购对国企改造有利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