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话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09/12/9 15:48:12 点击数:
导读:  编者按: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使得东道国的本土企业获取的劳动效率提高,这就是业内所称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国家开放本身并不能保证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在本国创造溢出效应,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也不是自动产生的,…

  编者按: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使得东道国的本土企业获取的劳动效率提高,这就是业内所称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国家开放本身并不能保证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在本国创造溢出效应,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也不是自动产生的,东道国的政府政策以及不同的行业状况和特点都对溢出效应产生影响。我國的移动电话制造业是近十年来新兴的、发展迅猛的,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外资发展起来的行业,本文作者针对我国移动电话制造业进行案例研究以此进一步探讨FDI溢出效应产生的机制。此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金批准号为:70473045。

  根据国际上的前期研究,FDI行业内溢出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是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区别于人们在早期的看法“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技术转让作用是FDI溢出效应最为重要的来源”,人们发现,外资企业进入东道国后与东道国本地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有效地促进了本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认为,外资企业进入东道国后给东道国本地企业造成的竞争压力也是促使FDI溢出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东道国本地企业在FDI的竞争压力下所激发的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改善过程就是FDI产生溢出效应的过程。

  然而,外资企业与东道国本地企业的竞争也并不都会导致本地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前期研究叶,内外资企业的竞争最终导致东道国本地企业竞争能力被削弱的例子也同时存在(Haddad和Harrison,1993)。因此,“东道国的本地企、眶如何在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得以提高”、“什么因素促使了溢出效应的产生”是我们在案例研究中所关注的焦点。

  我国移动电话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1987—1994年间我国的移动电话行业刚刚起步。在此期间移动电话市场发展缓慢,基础设施也不完善,而且使用费用很高,因而7年间手机用户只发展了150万用户。1994-1998年间我国移动电话市场步入了稳步成长阶段。在此期间由于邮电分离、电信改革以及电信资费大幅下调和手机价格的一再下调等原因,到1998年底移动电话用户增长到了2500万,4年间增长了17倍。1999年后,我国移动电话市场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至2002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规模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

  伴随我国移动电话市场的启动和发展,我国移动电话制造业的局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我国的移动电话制造业原本是一个空白,因此,从1987年该行业兴起开始,外资企业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垄断。在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模拟手机市场几乎由摩托罗拉一家公司垄断;1994年中国数字移动通讯网建成后,诺基亚、爱立信也开始迅速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从而形成了三大巨头逐鹿中原的局面。

  1999年以后我国移动电话制造业企业才开始艰难地起步,经过了几年的快速追赶,到了2002年,我国移动电话制造业企业也发展到12家,市场份额已从零发展到了接近40%。2002年以来,行业内内外资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使整个行业的品牌集中度逐渐下降,表明中国移动电话市场已经从垄断步人竞争状态。

  透视我国移动电话行业中内资企业的发展路径,我们发现,全球移动电话行业自身的发展、中国市场需求的特殊变化以及中国政府适时的政策引导都起到了助推和催化的作用,而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和内资企业基于争取生存而激发出的能力和智慧成为了最终获取FDI溢出效应的原动力。根据我国移动电话行业的发展轨迹,我们将下面的分析分成两个阶段。

  一、行业竞争分析与FDI溢出效应:1999年以前

  1999年以前,国外的移动电话制造企业垄断了整条产业链,外资企业的运营模式也是从芯片开发到产品生产一直到最终销售,全部过程都是由外资企业完成,因而行业一体化程度非常高,使行业具有很高的进入障碍。根据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Donald.Lessard教授关于“行业国际化潜力”的分析模型,我们可以看到,移动电话行业由于同时具有“全球范围内需求的高度一致性”、“规模经济要求高”以及“少数公司独享显著的竞争优势”的特征,因而它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行业。在这种具有国际化特征的行业中,那些因跨国经营而享有规模经济的国际企业相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本土企业都拥有难以逾越的优势。这正是1999年以前摩托罗拉等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真实写照。

  根据移动电话行业自身的特点,外资企业的产品最早可以为中国市场所接受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和价格。其中,技术是移动电话这一新型产品被中国市场接受的基本功能要素,而价格则决定了市场上有效需求的规模。外资企业由于独享核心技术、同时全球采购和全球销售又使其有能力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因而进入中国市场后就自然地形成了垄断的局面。事实上,对于中国的本地企业而言,也正是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一体化产业链造成的高额壁垒、加之庞大市场形成的规模经济,任何一个我国的本土企业都难于凭借自身的力量实现零的突破。这也是为什么在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十年之久的时间里外国品牌仍然独霸市场的原因所在。由此,可以认为,在1999年之前,即使外资进入厂中国,由于巨大的能力差距,外资企业在这一行业中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

  二、行业的竞争分析FDI溢出效应:1999年以后

  1.政策、市场环境以及厂商经营模式的变化。

  1999年之后,我国移动电话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引起巨大变化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扶持国产移动电话制造业政策的出台、国内移动电话市场新需求的出现以及国际移动电话行业快速发展为我国国产移动电话企业创造的契机。

  首先是政策的出台。1998年底,国家为了扶持国产移动电话制造业,以国务院发布文件的方式明确了扶持国内移动通信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涉及市场准入、技术转让、市场控制、资金扶持、自主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在市场准人政策方面,信息产业部决定采用许可认证制度扶持重点企业。1999年底,九家本地企业被确定为发展移动电话的重点企业(定点生产企业);与此同时,国内于1998年底不再审批外商独资及合资的移动通讯产品生产企业。在市场控制政策方面,对进口移动电话采取了限额,同时限制了外商在大陆生产移动电话的产量,并且对输入零部件的总量也进行了控制。在技术方面,国家明确了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强力支持并且还提出了强化独资及合资企业的技术转让制度等有利于国产企业发展的措施。除此以外,国家还在资金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扶持政策。

  其次是中国市场新需求的出现。随着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我国移动电话的市场需求出现了价格敏感和需求多元化的双趋势。

  移动电话作为高科技新产品初次上市时具有高价格的特点,消费者更多地是注重这种新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对价格的敏感性不高。然而随着移动电话核心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移动电话市场的迅速扩大,移动电话用户对移动电话价格的敏感性也迅速上升。一项市场调查显示,价格在2500元以下的中、低档移动电话是最受大多数消费者欢迎的。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根据CCID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2001年国内移动电话的消费需求趋向于追求展现个性与时尚,其中移动电话的外观和新功能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与此同时,调查还显示移动电话的用户呈现了年轻化趋势。

  第三是移动电话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由于国际移动电话市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来曾经一体化程度很高的移动电话行业随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技术外溢,逐渐形成了一批在各个产业链上各有所专的厂商,例如韩国的三星、LG、法国的wavecom和sagem等,使得1999年以后移动电话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参见图2)。

  价值链的变化,影响了移动电话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移动电话产业一体化的趋势被打破,即使是移动电话三大巨头也不得不在竞争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芯片的制造上大部分寻找外部代上完成;手机的生产在自身产能不足的情况下,也倾向于利用外部的代工服务。国外厂商有逐渐放弃制造,重点转向移动电话设计和市场营销的倾向。例如爱立信就曾经在此过程中把所有的手机制造业务全部外包。

  2.内外资企业的竞争与FDI溢出效应的产生。

  国家支持国产移动电话产业发展的政策公布后,对行业的影响非常巨大。我国本土的移动电话生产企业也由此起步,开始了奋发追赶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就是我们所强调的FDI溢出效应的产生过程。

  首先,国产移动电话企业跨入门槛。在国家“市场准人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本土企业获得了进入这一行业的入场券。然而初入门槛的中国企业自身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得益于国际移动电话行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移动电话的核心技术已经不是仅仅把握在少数几家巨头手中,而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但又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厂商又急于分享这一高速发展的市场可能提供的丰厚的利润,于是中外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合作就成为了现实的的解决途径。通过和国外厂商的合作,采购国外厂商的芯片模块,甚至是由国外厂商完成整个移动电话的设计和生产,国产移动电话厂商在短期内迅速具备了和国外厂商竞争的技术实力。与此同时,同样得益于世界移动电话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出现,使我国国产厂商在进入时期有机会绕开这一巨大的规模障碍,而通过向韩国、台湾的厂商购买代工服务,同时向韩国、法国厂商直接购买模块、外观设计等方面的服务来完成制造过程。除此以外,国家的“市场控制政策”同样为从零开始的国产手机生产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市场空间;国家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大力介入以及从资金方面的慷慨援手也为新生的国产移动电话企业得以在这种技术发展迅速的行业中生存下去提供了保障。

  其次,成本压力下的技术进步与市场开拓。获得了生产牌照和核心技术的国产企业并不等于可以有把握地立足于市场,外资企业强大的成本优势迫使国内企业必须快速地实现生产环节的技术进步和国内市场的开拓。

  在移动电话行业的技术层面,可以将技术划分为核心技术和应用层面的技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移动电话的主体核心技术相对成熟,厂商之间核心技术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但在应用层面的技术开发上确有明显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直接影响着生产企业的成本水平。总体来看,移动电话的开发设计大概有三个层次:引进部件组装(SKD)、购买GSM或CDMA模快进行开发和装配以及基于参考设计进行移动电话的开发和生产。前两种方法相对比较容易掌握,但采购成本很高;而后一种方式虽然可以使采购成本大大下降,但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最初,国内移动电话厂商多是基于引进部件组装(SKD)方式,但迫于成本的巨大压力,一段时间后都在努力向后两种开发方式转化,这对于国产企业而言显然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以波导为例,2002年基于参考设计进行开发与生产的移动电话就成功地打人了欧洲市场,成为了中国手机技术研发从SKD模式发展到CKD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

  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国产厂商也采取了和国外厂商完全不同的市场战略。国外厂商由于进人中国早,其销售网络自然从收入水平高的中心城市开始,同时由于外资企业最初所采用代理制度自身对销售终端的控制力度不足,因而在二三线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的控制力都不是很高。当国产移动电话制造企业进入市场时,中心城市基本已经被国外厂商牢牢地控制,因此国产企业把市场转向二三线城市。同时由于大部分国产移动电话企业都是由家电企业转变过来,对国内市场有非常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表现在渠道的建设上。因此,我国国产企业就依据这些本地知识和市场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赢得了大片的二三线城市市场的份额,从而赢得了使成本水平有可能因市场的扩大而下降的机会。

  第三,本地知识助国产品牌立足“高端”市场。

  国产移动电话生产企业在进人中国市场之初,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市场定位于中低档产品。和其他行业的本地企业一样,国产移动电话企业曾期望通过利用本地的低劳动成本以及零部件当地供应等当地优势来建立企业自身的优势。然而,这种最基本的认识对于移动电话这种非常国际化的行业实际上是不适用的。原因在于,国际上移动电话行业起步比我国早,进入我国的国际企业不仅在技术上占主导地位,而且一方面由于其拥有广大的国际市场而在综合成本上也占据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后广泛的本地化过程已经将中国本土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化为企业的,自身优势,这方面已经与本地企业没有区别。因此,综合以上两方面,特别是加上国际企业在国际品牌方面先天的优势,国际企业在提供基本功能的手机方面,也就是在所谓的低端市场产品方面,几乎占尽了优势,国产企业完全无法通过价格战来与之抗衡。

  中国移动电话市场多元化的新需求的出现为艰苦跋涉中的国产企业提供了新的生机,这种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需求潮流被当时的市场认知为“高端市场需求”。与提供基本功能的低端市场不同,这种高端市场需求更注重于靓丽、精致的外观及新功能的实现,从而把对价格的苛求看成了第二位的要素。与其他一些高技术产业的高端市场的概念有所不同,支持我国移动电话市场这种多元化需求的技术并不是属于核心技术的层面,基本上是基于应用层面。例如:可拍照手机只是在传统手机的基础上增加摄像功能、图像处理功能等,并不涉及核心技术的改变。而在我国市场上出现的对手机产品的这种高端需求具有明显的本地特征,或者更准确地说,这种需求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是以我国为主要发源地的,不是从国际市场传人的国际流行趋势。这样一来,对于本地需求更加敏感的本地企业立即把握了这种商机。于是,高端市场战略成为了国产移动电话企业突出重围、另辟蹊径的制胜法宝。这里,移动电话行业底层核心技术和MMI等应用技术的分离再次为国产厂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环境。国产厂内在了解市场需求后,在自身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可以从外部及时获取针对此项需求的技术服务,迅速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又进一步大大增强了国产企业的竞争力,使国产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潮流及时推出自己的产品。

  第四,国产移动电话企业竞争渠道优势突出。

  虽然在塞迪2001年移动电话消费行为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购买移动电话产品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但消费者仍将移动电话专卖店和通讯商店作为购买移动电话的首选渠道,因此对销售终端的控制权对于移动电话企业来说特别重要。

  以摩托罗拉、诺基亚为代表的国外品牌最初大多是实行机型包销形式的代理制进行销售。这种代理制层级较多,每层利润微薄,在信息流、物流以及市场终端控制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而且代理商往往热衷于产品销售,而对产品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则表现不尽人意。我国移动电话厂商进入这一行业较晚,有机会认识摩托罗拉、诺基亚在销售渠道方面的弱点,因此在渠道建设上没有盲目地模仿国际企业的做法。在国内移动电话企业看来,移动电话最好的销售体制是区域代理制,这种代理制相对来讲使市场结构更加扁平化,也使生产商对零售终端的控制进一步增强,同时也有利于控制价格和利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进入移动电话市场的国内品牌,尤其是TCL、海尔、厦新、海信、康佳等家电品牌,都具有经营多年的营销网络和营销经验,特别是在二三级城市市场,明显比国外品牌占有优势。这些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的熟悉程度高,市场信息反馈及时,渠道管理效率高,物流成本低,可以在利用自己的渠道在推广产品的同时兼顾对客户的售后服务。此外,根据国内消费者在购买移动电话这类功能比较复杂的产品时常常需要销售人员进行推荐和介绍这一习惯,部分国产移动电话企业给予销售人员很高的佣金,这种对待最末端的销售人员策略上的灵活性也保证了国产企业的竞争力。

  第五,国际企业在国产企业的竞争压力下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

  国产移动电话制造企业的急起直追,使外资企业原有的竞争地位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国产企业的竞争压力下,为了维持其市场地位,外资企业在技术、成本以及渠道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进一步努力增加其竞争实力。首先在技术方面,为了应对国内企业的本地化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外资企业必须考虑中国本地市场的实际情况,从而纷纷在中国设立研究中心,一方面加快设计本地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国外新近技术对中国的转让。例如诺基亚推出的首个能手写输入汉字的6108型号的手机,就是由诺基亚北京研究中心专门针对国内市场而设计制作的。在成本方面,随着国产厂商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外厂商同样也在积极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他们的目标不仅是针对中国一个国家市场,还将中国作为了其全球市场的生产基地。在渠道方面,国外厂商也积极寻求对策。根据在中国的经验,外资企业减少了在全国的总代理,向国内企业学习也实行区域代理制。例如,诺基亚在2002年下半年就在国内对自己的销售渠道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变革。除此以外,外资企业在保持中心城市优势的同时,也积极地面向二三线城市开拓市场;并且设法加强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新形式、高质量的服务。例如摩托罗拉就把授权全质量服务中心的数量由20余家扩展到现在的40余家,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级维修服务网点数量也突破了500家。

  第六,国产移动电话企业面临新的挑战。

  国际企业为维持其原有市场地位而采取的各项措施都对刚刚起飞的国内移动电话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具有丰富国际管理经验的国际企业在近几年的酣战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本地知识,在这方面与本地企业能力的差距正在缩小;另一方面,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全球营销的能力,国际企业基于其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有可能会在今后进一步加强。然而,综观目前我国移动电话市场的竞争态势,无论从基于现有二代技术的新产品的推出还是从对三代技术的把握方面,我们发现,从快速追赶中走过来的我国国产移动电话企业都已经基本具备了与外资企业进行对垒的能力。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有理由认为,外资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拓宽了国产企业获取溢出效应的空间,同时又进一步刺激·了国产企业的不断学习与追赶的过程。事实上,也正是这种内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厂我国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三、案例研究小结与启示

  从以上对我国移动电话行业溢出效应的产生过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第一,我国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受益于FDI的进人,FDI在这一行业中的溢出效应是我国本地移动电话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源泉。

  第二,在我国移动电话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内外资厂商的能力差距巨大,内资企业显然无法依据自身的能力跨越能力的障碍,从而无法跻身于这一新兴产业,因而也无从获得所谓的FDI溢出效应。

  第三,我国政府对本地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对于我国本地移动电话企业的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这些政策的作用集中体现为帮助本地企业缩小了与外资企业的关键性的能力差距,从而使本地企业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

  第四,当本地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具备了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基本能力时,市场竞争对溢出效应的产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我国移动电话行业内外资企业复杂的竞争状况中可以看出,竞争是在多个方面、多个市场上展开的,无论是在低端市场还是高端市场,无论是技术、成本还是品牌和渠道,两类企业之间充分的竞争都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FDI溢出效应的产生,促进了双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五,在上述复杂而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进一步发现,在内外资企业具备了基本的竞争能力的条件下,两类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较量决定了溢出效应产生的程度。在这方面,本地企业对本地市场知识的把握、对本地销售渠道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准确的市场定位与战略选择对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与成本方面的缺欠、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显然意义重大。

  以上我们对我国移动电话行业FDI溢出效应的案例研究很好地支持了我们前期关于FDI溢出效应经验研究的结果;相对于经验研究中对有限竞争要素的考察,案例研究对竞争要素与过程的考察更加丰富和系统,特别是从中得出的“内外资企业综合能力差距”是影响FDI溢出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的结论对正在酣战之中的我国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上一篇:一则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案例引发的思考及建议 下一篇: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的税收策划案例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