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如何撬动民间投资

  发布时间:2009/9/13 17:04:21 点击数:
导读: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今年前两个月统计数据,已然呈现一抹亮色。然而,除财政投资外,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拉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实现投资的乘数效应。惟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刺激经济全面复苏。  “…

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今年前两个月统计数据,已然呈现一抹亮色。然而,除财政投资外,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拉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实现投资的乘数效应。惟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刺激经济全面复苏。

  “四两”如何拨“千斤”

    沉睡的民间资金究竟有多少?按照温家宝总理不久前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外方代表时所说,中国的整个储蓄达到46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达到20万亿元,中国的流动性是充裕的。

    释放民间投资热情有多重要?还是在上述场合,温总理郑重表示:中国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不仅仅是两年内完成的4万亿元投资。中国的财政投入还要带动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我以为这是更为重要的”。

    事实上,仅在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即多次强调要激发民间投资。他在浙江代表团发表讲话说,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离不开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国家出台的一揽子保增长的措施能不能见到实效,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关键看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看带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多少。

    “不论道路修多少,还要有车在上面跑”。在中央全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大局中,“四两拨千斤”、“市场机制”,以及“带动民间资金”这几个关键词互为因果且相互作用。

    “我们目前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更重要的是看4万亿元投资能否带动民间投资的跟进。”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国家风险分析师赵昌会指出,政府投资只是个“药引子”,是对市场的初步启动,其主要作用是示范带动,是提振市场信心。困难时刻,通过政府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是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要防止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目前我国启动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为了提升景气、改善预期,给加快下滑的总体经济运行增温供暖。政府的介入绝不能颠覆市场原则,而是要贯彻“补充市场”的原则。

    “原来在环卫、市政项目上,一些地方政府已明确承诺,欢迎民间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但随着一系列扩张性政策的公布,有关部门很快对民营企业说,你们不用再参加了。”贾康认为,这是把政府投资的“扩张效应”直接变为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与宏观调控的初衷背道而驰。

    贾康表示,一定要理性考虑政策操作、政府介入的合理方案和得当的具体政策措施。“撬动比4万亿元更多的民间资金的投资积极性,提升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和活力,才是更有力的推动”。

  撬动民间投资,

    关键是深化改革

    市场在哪里?谁也不能否认,即便在当下全球金融危机风雨如晦的背景下,我国的国内市场回旋余地依然很大,国际市场也有潜力可挖。若要激发释放民间投资热情,重要的是为民间资本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

    目前国内电力、电信、石化、金融等许多高利润行业的开放程度远远不够,而教育、医疗、文化等产业也需打破体制性垄断,吸引民间投资。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许多人都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电影市场逆势上行、呈“井喷式”增长,透出中国文化消费驱动经济发展的潜力。优质的文化产品激活文化消费,文化消费的增长,正成为拉动内需的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全球500强都想到中国开辟市场,我们为什么不能深度开发自己的市场呢?”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指出,我们应该面向13亿人口,提高本国人们的福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同样乐观地认为,“中国的产业饱和度远远还没有完成。”他说,国家的特高压电网就需要近15000亿元,电网改造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一条京沪高铁就投资1700亿元;上海的迪斯尼项目让人寄予厚望。这些,都是效益非常好的项目。

    我们相信,如果在市场资源、行业准入等方面给予同等地位,让民间资本有稳定的政策预期,敏锐的民间资本自然会很快嗅到新的增长点的味道并乐于投资。

    相对于4万亿元投资来说,积极启动更具魄力更有深度也更有长远意义的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央显然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作为释放民间投资的重要举措,2009年的春天,两个极具符号意义和带动作用的政策先后出台。

    一个是中国证监会3月底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创业板历经10年筹备终于起航。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实,仅靠财政和银行资金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启动颇为充裕的民间资本,并满足其对安全性、退出性和投资效率的需求。创业板因此被舆论充满热情地称为“扩大内需、增强信心的‘信心之板’”。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政策,是一个多月前央行透露正在制定的“放贷人条例”,首次明确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主体的法律地位。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基于地缘、人缘、血缘等关系产生的民间信贷具有特殊的竞争优势。显然,民间借贷的“阳光化”对激活民间资本、活跃经济大有裨益。

    “改革创新将是推动我国经济走出此轮调整周期的重要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说。今年我国将推进资源价格、财税体制和垄断行业方面的改革,继续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等领域。

  重塑政策性金融,

    实现财政搭台、民间资本唱戏

    财税政策重在引导,重在调动市场潜力。为了实现财政投资“四两拨千斤”式的调控,更精准的制度设计应从何入手?贾康提出,应高度重视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构,并细致考虑政策性融资工具。

    政策性金融是政府针对“市场”失灵,参与资金和资源配置的特定途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英国和日本都有非常完备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并且越是发达国家,其政策性金融的组织框架体系越完善,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金融之间的边界越清晰,运营模式越多样化,在农业、进出口以及住房等领域发挥了突出作用。

    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来调动资金,以形成资金的合力至为重要。贾康说,在这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中,应运用政策性融资工具,积极采取贴息、信用担保、政策优惠贷款等方式,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点和创新活动。

    贾康说,在1999年的时候,由长期建设国债所筹资金拿出200多亿元用于大型企业技改贴息,即是带有政策性金融性质的“四两拨千斤”式调节,资金量至少可放大10倍。应该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过程中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与10年前相比,现在的市场潜力更大。

上一篇:当化肥也将“全流通” 下一篇: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